自資本全球化以來,世界各地普遍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工資下降、失業率上升、物價飆漲、生態環境惡化等現象,2008年爆發資本主義全球危機後,更是每況愈下,為此世界各類的群眾抗爭運動此起彼落,層出不窮,幾乎無日無之。台灣身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當然無法倖免資本主義危機的荼毒,民眾深為失業、工資縮減、工時加長、住房與日常用品的價格上漲所苦,乃至食品安全也因貪婪的資本家為圖暴利而飽受威脅,造成民怨沸騰,頻起抗爭。但由於台灣的政治、經濟、教育、大眾傳播長期來俱由資產階級主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支配了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卻不知資本主義為何物,徒有不滿情緒,然無法認知本身受害的根由,遇有不平輒錯指矛頭,但知責罵政府、政黨、政客或個別資本家,發動的抗爭、運動毫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結構問題,自易淪為零散、局部的情緒發洩行動,效果也就極其有限。現重刊十一年前剖析資本全球化的舊作,或能有助於更多人了解今日處境的由來,文中引用的數據雖舊,但所作的分析仍未過時,只須將數據放大倍數,便能符合情況已更加惡劣的現實。──作者
一、何謂全球化?
二十世紀七O年代末、八O年代初,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雷根上台執政後,開始推動“保守主義革命”,推倒二戰後統治西方經濟理論與政策數十年的凱恩斯主義,重新抬出主張自由市場經濟的新古典經濟學,奉為指導經濟政策的圭臬。自此,放鬆政府對市場的管制,解除政策、法令對資本的限制之論,逐漸大行其道。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紛紛資本主義化,市場至上論更勢如破竹,橫掃世界,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二十多年來, “全球化”日益喧騰於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各界人士之口,也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但對“全球化”一語的含義及其影響卻認知不一,立場迥異。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