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戰略.經濟霸權.帝國主義三重奏下的石油煙硝
廖漢威(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 碩士/台灣石油工會第二分會會刊編輯)
一、前言
以能源轉換觀點來看能源使用,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裡,萬古前的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的生化能經過地殼的擠壓與高熱而逐漸形成石油。這萬古前的太陽能,在資本主義來臨的生產方式裡,石油卻成為強勢國與大資本集團設定並爭奪的稀少性資源(因為過去的太陽能被封存在生物化石裡,成為封閉系統,所以才稱為所謂「不可再生性」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藉著探勘、抽取、煉製、行銷的工業過程,轉換過去的太陽能為其他熱能,供汽車、各級產業等來使用,創造出所謂「石油世紀」,石油與天然氣遂成為20世紀消費能源的主要形式。
然而在這種轉換古老太陽能的過程背後卻是以自然資源豐沛的第三世界的血為代價來成就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書的作者Jared Diamond指出,在世界種族發展史來看,資本主義文明是強者憑恃優勢的武器與工具征服手無寸鐵的弱者的結果(2006:61)[1],發展出槍炮、鋼鐵與特定畜牧業的歐亞大陸社會最後用這些武器征服了世界。而能源的爭奪與分配就是鬥爭過程裡具體展現的一個主要戰場。
佔有石油即佔有了工業之血,也佔有了能源供給的通路與價格,也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決策位置。中東的衝突是長久以來帝國主義國家不平等外交政策所帶來的結果,本文將重新檢視這條「黑金」長河如何在各方勢力左右下走過上個世紀中東與世界各地的發展與衝突。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看帝國主義國家如何瓜分中東
英美帝國主義選擇了石油與天然氣而非煤炭作為20世紀能源的主要形式,創造了石化工業製程與製品、福特式的標準化生產線與所謂汽車文明。從能源觀點來看,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三大石油卡特爾的爭奪大戰,即標準石油公司、殼牌、英國石油公司接管法、荷、西、葡萄牙等殖民地的時期,石油成為權力的指標[2]。爭奪石油成了戰爭的重要動力,誰擁有石油就可以主導世界。
第一次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戰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大部分的中東,大戰的陣營一方為德國、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另一方則為英國、法國、俄國等協約國,都想進入該區搶食大餅。英國對代理人勞倫斯T.E.Lawrence[3]承諾,如果他們共同對抗土耳其,英國在戰後會支持阿拉伯獨立。之後,英法俄國外長簽訂「塞克匹寇特合約」Sykes-Picot重新瓜分中東,庫德人與阿拉伯人發現後大規模抗議[4]。
一戰時的美國企圖進入歐洲市場,並擴大在拉美與亞洲的殖民勢力。大戰結束後,英法同意黎巴嫩與敘利亞屬法國;巴勒斯坦、約旦與伊拉克南方兩個省歸大英國協。兩者搞不攏的是誰該擁有Mosul省。該省在伊拉克北方,因為根據Sykes-Picot合約,該地本屬法國,但是英國執意把該原庫德族生活區劃為自己的殖民地。
英法相爭之時,美國開始計劃介入伊拉克。美國利用一戰各國疲憊之際開出參戰條件:美國戰後的政治經濟利益需被考慮,包括原料與石油。
美國要求美國石油公司可與英國扶植的國王法賽Faisal談判。之後,三國瓜分伊拉克油田。英佔有Mosul省,美國、法國、荷蘭各佔23.75%,剩下的5%留給石油大亨Caloste Gulbenkian–世稱5%先生,伊拉克遭瓜分,人民卻分不到利益,直到1955年為止。
值得說的是1927年在大規模探勘Mosul省後,發現大量石油蘊藏,伊拉克石油公司(Iraqi Petroleum Company)成立,由英國石油、荷商殼牌(Shell)、美孚(Mobil)與美國的紐澤西標準石油(Exxon)等公司組成,壟斷伊拉克的石油生產。
al-Saud家族在美國支持下征服阿拉伯半島鄰近各國,在30年代成了美國殖民地。但美國仍不滿意,想完全控制中東石油。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次大戰中,已進入波灣的三大石油卡特爾標準石油公司、殼牌、英國石油公司想把石油開採範圍擴展到蘇聯南方的省份,所以他們資助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等軸心國,希望他們能入侵並控制俄羅斯,這些石油壟斷集團就可以談條件分享俄羅斯的油源。同時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玩兩手策略[5],也想進入波灣取代英國波斯石油公司,並取代荷商殼牌在東南亞的控制權。
能否在交戰中攫取能源通路也是交戰雙方的制勝的因素之ㄧ。1940年,德國打破德、義、俄三方互不侵犯的協定,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越過北非,揮軍直向蘇伊士運河並欲控制運河油船。日本敗戰後,多數殼牌石油在東南亞的油田為洛克斐勒所控制。
二戰之後英國由於國力耗損過劇,丟失了一些在亞洲的殖民地,美國代之而起成為世界新興霸主,如何控制世界經濟並佔有戰略中心的位置成為主要考量。二戰末期,羅斯福與杜魯門政府在大石油商與其他企業促使下,決定重建戰後世界:1.維持美國核武與傳統軍事優勢。2.1944年創立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B,推行自由化政策,設定美元為世界貨幣。3.控制全球資源,特別是石油[6]。
50年代以降
洛克斐勒旗下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Aramnd Hammer與史大林協商購買俄羅斯原油。俄羅斯與西方石油公司遂打造了兩條大型輸油管線,上從俄羅斯油田,往下運輸到裏海兩側,造成英國波斯石油公司被迫結束伊朗油田,美國取而代之在伊朗建立了標準石油王朝。在往後的45年內,俄羅斯的石油透過標準石油公司的行銷通路以「西德州」原油的名義、也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全世界,因為當時少有國家願意跟史大林買油[7]。因此當全球的汽車裡燃燒著所謂伊朗出口的西德州原油,大家萬萬想不到這些汽油經過千山萬水的旅程才到達消費者的手中,而標準石油公司同時賺滿了荷包。
四、 二戰之後-伊朗與世界連動的發展
1953年
二戰後,英國波斯石油公司控制伊朗多數油田,其後美國為取代英國, 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幕後策動政變推翻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受人民歡迎的民選總理Mossadegh,並扶植親美的伊朗國王夏Shah,獨占伊朗,遂得以趕走英國,由洛克斐勒標準石油公司控制原屬英國的波斯油田,來取代英國在中東的地位,。
1955年:
華盛頓與英簽署巴格達公約(Baghdad Pact) 把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拉克納入勢力範圍。旨在:1.阻止中東與南亞民族解放運動;2.創造軍事串聯,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澳美紐安全條約,圍堵蘇聯、中國、東歐、北韓等社會主義陣線。
1967年:
美國石油公司對中東原油儲量的控制從10%上升到60%。英國則從72%下降到30%。
1960-80年代:OPEC成立/兩次石油危機
1960年9月10日,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為主的主要石油輸出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國)代表在巴格達聚會,同年九月十四日宣布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成立。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O年間,資本主義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需求成長依賴中東約每桶三美元的低廉石油供應。
但自1973年10月爆發第四次以阿戰爭後,擁有石油供應主控權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Arab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油價由以往每桶近三美元大幅上漲至超過十美元,引發國際經濟成長大幅萎縮。
一九七八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政變,英國支持的政變推翻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支持的伊朗國王。伊朗每天五百八十萬桶石油輸出量中斷,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係的脆弱平衡,加上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個產油大國爆發兩伊戰爭,造成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再翻漲一倍以上,從1978年每桶14美元漲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同樣使全球經濟受到相當大的打擊[8]。
「石油力量」的陰影籠罩了1970年代,國際政壇上原先無足輕重的一些外圍國家,突然左右了國際油價,促使一向以石油為經濟成長基礎的工業大國驚惶失措。
1988年:
標準石油併購英國石油公司,此前 10幾年,這家新整合的BP-America公司又併購了所有從1911年之後從標準石油公司分出去的小型公司,產生新的標準石油公司,稱為BP-AMOCO[9]。
90年代:
歐元的誕生對美元經濟形成衝擊,打破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壟斷地位,伊朗以歐元計算石油交易定價。
2003年:
美國從波灣區進口的石油只佔進口總量的22%,但因為中、日、歐洲依賴波灣與裏海的石油與天然氣,故控制此區就有抑制對手的效果。
從上述二戰後伊朗與國際石油發展大勢的概況來看,在1950年代,伊朗仍為英美兩國石油壟斷商與政府角力的場所,石油鬥爭延續20餘年互有消長。1960年代以降至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第三世界產油國家開始自行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建立石油產銷通道與英美帝國主義分庭抗禮,也許可以解讀為中東民族自覺的ㄧ種反應。
¢ 佔領伊拉克的理由
1980年之前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就在扣緊該國石油資源,佔有中東油源即佔世界已知石油儲量的65%,尤其須優先佔有伊拉克。因為[10]:
1. 美國已知的石油儲量只有世界的2%,但每年要消耗世界產量的25%。伊拉克的世界石油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佔世界已知儲量的12%。美國24%石油來自中東,且世界其他區域的石油正快速消耗中。現有的中東石油輸入量可以支持美國全部石油輸入達98年。所以美國、法國、義大利、俄國等無不紛紛搶進伊拉克開發油田。
2. 美國佈局中東的全球戰略:
先佔有伊拉克,再佔伊朗。佔有伊拉克以後,美國就可將伊朗放在美國軍事基地的包圍網中。北有中亞美軍軍事基地、西有土耳其與伊拉克、南有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東有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美國得以控制從中東到阿富汗經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油管。
3. 維護以色列在中東的地位,打壓巴勒斯坦民族來遂行帝國主義的擴張計劃。
4. 加深中國、日本、歐洲等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並牽制這些國家。
由於伊拉克石油蘊藏量佔世界總量的12%,又居世界要津,與伊朗本應同為樂土,百姓卻因福得禍,飽受苦難。有壓迫就有反抗, 1958年伊拉克爆發革命,美國就派遣海軍陸戰隊、英國派傘兵降落約旦,之後簽署的艾森豪規條(Eisenhoweer Doctrine)就在宣示,為了防止中東革命的蔓延,美國會直接以宣戰的形式進行干預。
伊拉克武器打哪來?
伊拉克的化學與生化武器是1980年代海珊仍為美國盟友時後者所提供的。1984年,雷根與老布希任內核准給予伊拉克包括炭俎病菌種。這些年間伊拉克共得到72次應用在化學戰與生物戰的化學藥品與菌種。
由此可以看到誰才是全球人民的災難的禍首與真正的恐怖份子。當符合帝國主義利益的時候,帝國主義國家可以扶植當地的親美政權,輸出軍火、資金來遂行間接統治。在違反霸權國家或集團利益的時候,這些國家便遭霸權國家或集團定義為危害他人的「恐怖份子」。這種倒果為因,做賊喊抓賊的論述就在淡化帝國主義國家以其他國家人民與自然資源為成本的掠奪行為,把自己塑造為和平民主的捍衛者。
¢ 在南亞的佈局-越戰搞什麼鬼?
美國賣軍火給北越胡志明,是因為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越南。洛克斐勒賣軍火給越南,同時也希望越南可以趕走法國人 使得標準石油公司可以取得該處的油田。雖然聰明的胡志明最終背離了與美國的盟約。
1964年後 越南分為南北越,標準石油公司開始石油探勘,20年過後,越戰造成50萬越南人民死亡、近6萬美軍死亡。標準石油公司也獲得足夠的越南沿岸原油儲量的數據。越戰之後,越南海岸線被劃分成許多石油特區,允許外商投標。挪威、英國、殼牌、俄羅斯、德國與澳洲等都開始在沿岸開採[11]。
¢ 中亞近裏海區域的全球佈局
裏海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6%。南斯拉夫分裂前拒絕國際貨幣基金的建議,美國與德國開始分化種族,利用阿富汗的僱傭兵介入內戰。南斯拉斯遂分裂為三小國,之後美國佔有科索沃。科索沃成了越戰之後最大的美軍基地,是美國勢力進駐的最明顯指標。
因為裏海的石油也需要透過管線輸出到西歐與亞洲市場。往西的路線會經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但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擠滿黑海油田的運輸船隻。另一路線則從黑海輸出,繞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上至多瑙河,透過輸油管跨過科索沃至地中海。但這條路線在1949年後,由於阿爾巴尼亞與中共建交而被阻斷[12]。
中亞油源若要西進歐洲市場就會面臨兩個問題[13]:
1. 西歐市場很難打入,因為該市場人口已老化,且天然氣與石油競逐市場。
2. 該區油源高度競爭,從中東、北海、斯堪地那維亞、俄羅斯皆有輸入。
圖1-裏海石油往西的路線1,經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
圖2-裏海石油往西的路線2,黑海輸出,繞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上至多瑙河,透過輸油管跨過科索沃至地中海。
¢ 阿富汗問題
當俄國發現裏海的石油儲量,就積極介入阿富汗事務,以便把裏海石油輸出至印度洋,這也是造成多年蘇阿戰爭的原因之ㄧ。美國政府看到此危機,所以CIA訓練與資助包括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在內的恐怖份子集團,他們在八十年代早期曾擊敗俄羅斯。
美國的反恐策略在穩固控制中東與南亞油田,並把前蘇聯中立化。同時俄羅斯由於國力削弱,只能坐視美國入侵阿富汗,但俄羅斯已經加入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該組織會員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來增加自己對抗美國的實力,以維持傳統中亞霸主的地位。
圖3-俄羅斯與中國、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也形成陣線來增加對抗美國的實力
美國政府在標準石油公司影響下,老布希安插自己的人馬進入阿國接管該國事務。Karzai任優尼科公司(UNOCAL)[14]高級顧問期間,即與塔利班(Taliban)政權協商打造一條從土庫曼經西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油管。天不從人願,塔利班的實力不足以控制整個阿富汗,不能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也不能夠為上述公司提供打造「跨國油管」的良好服務。
2002年,老布希政府又透過巴基斯坦大使Wendy hamberlain與巴國石油部長Usman Aminuddin接觸來延續油管計劃。老布希宣佈將持續駐軍阿富汗(才能以軍力維護油管設施)。為確保該計劃迅速執行,美裔阿富汗人Zalmay Khalizad[15] 被指派為特別國家安全顧問。
2003年,阿富汗反恐之戰的目標在烏茲別克與阿富汗建立永久軍事基地,其後也許可能會陸續鎖定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南美與其他地區[16]。
¢波灣戰爭問題
1990年在蘇聯一夕變色之後,喪失了天敵的美國新自由主義帶著和平民主的笑臉,大步邁向波斯灣。1991年的波灣戰爭在戰後以防衛科威特之名,確保伊拉克南方油田。這使得為標準石油公司控制的科威特能比戰前有雙倍的產量。伊拉克西部沙漠被發現有多過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前,伊拉克每日生產三萬桶原油,並透過聯合國監視的一項資助伊拉克難民的食物與藥品計劃,由船隻將石油運到世界市場。
海珊在被美國擄獲之前,持續出口石油到敘利亞。而美國是敘利亞最大的石油買家,因為伊拉克出口的石油屬於低硫石油。這使得伊拉克一年可以從敘利亞、約旦、土耳其走私石油與賣油掙得15億美金而脫離聯合國的管束。海珊的做法在在挑戰到美國的利益,他的存在無意成為美國佈局中東的絆腳石。
2001年911事件之後,布希政府堂而皇之將伊拉克列入反恐之戰的名單,GE與其他美商,像Cheney’s Halliburton 經手進口伊拉克貨品與勞務賺了數十億美金[17]。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美帝國主義採行ㄧ套策略來控制全球能源與全球戰略要地:
1. 賣軍備給各目標國家或區內組織
2. 藉所謂將該地民主化,宣稱為民主而戰。如入侵巴拿馬、科索沃、阿富汗、波斯灣
3. 通常設置永久性軍事基地,用來控制能源與鄰近國家,
形成 軍火—民主—軍事基地 三位一體的能源/反恐控制策略。
¢中國問題
號稱新興世界工廠的中國也想透過支持中東國家達到對抗美國的目的。中國藉著提供巴基斯坦軍備來阻止標準石油公司/布希帝國主義在中東持續的擴大。亟需大量原油發展經濟的中國,也積極與伊朗、俄羅斯洽談油礦合作開採事宜。
中國早已與日本爭奪與俄羅斯合作開採西伯利亞地區油礦的機會,而且為了在石油爭奪戰上「超英趕美」,還自闢「管道」積極布局。
根據中國中新社報導,中國目前正沿著聞名世界的「絲綢古道」建設一條能源大通道,取得新疆和中亞國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源源不斷輸送到中國東部與中部地區。
此外,根據中國《財經》雜誌報導,中國可能於2005年3月和伊朗簽價值1千億美元的石油開發合約,共同開發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美國華盛頓郵報對此指出,這項交易讓中國在全球尋求新能源有所收獲,也會讓布希政府更難孤立伊朗及促其打消核武計畫。[18]
因為石油資源有限,油價因國際情勢與國際七大油商的寡占動輒飆漲,中國也加入「搶油」的行列。如果上文引述屬實,中國在中亞、在西伯利亞、在中東與不同的國家串聯購油的同時,在政治層次上,也擴大了自己的連結面形成與美國對抗的形勢力量,另一個「肉食性國家」也開始在各大洲伸展觸角。
但標準石油公司/布希帝國主義可以不用理會中共的威脅,因為他們已經控制了伊拉克油田,也同時看守著敘利亞與伊朗。布希政府以反恐策略之名入侵伊拉克的作為,不過是美國好不容易藉著911事件的機會合理化介入中東事務的理由。根據福斯卡的說法,「對美國來說,主要對手有三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當美國打阿富汗、打伊拉克,或許將來打其他國家的時候,其長遠目標不是抓到賓拉登或消滅恐怖組織,而是遏止其他三個主要對手。」[19]
¢ 南美佈局-以哥倫比亞為例
美國不只專注於中東布局,反恐之戰成為美國擴張政經軍事勢力的合理藉口,反恐大旗也推展到南美的區域。舉例來說,布希政府盯住哥倫比亞,並將花費9800萬美金保護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480英哩長的油管[20]。該油管從哥倫比亞第二大的油田通向加勒比海。小布希政府更將花費13億美金給哥國政府來打擊所謂「販毒恐怖份子」(drug terrorists)。根據美國官方說法,2001年Cano Limon輸油管被炸了個大洞,所以該油管關閉了266天。這是由於哥倫比亞武裝革命組織(The 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of Colombia)在過去15年內破壞油管的行為所致。
在中東,美國以賓拉登為藉口入侵阿富汗,現在美國介入哥倫比亞的藉口就被談成「打擊哥國危害民主與治安的民族解放陣線」等組織的戰役。然而事實上,對哥國當地的草根組織來說,他們要捍衛的是自己的土地與工作權利,進而威脅到美國石油公司的利益,並非美國市民。所以在這脈絡下來看,美國石油帝國主義所要奪取的仍是石油的資源。
依據美國能源局的統計[21],哥國石油生產從1980年代的每日10萬桶到1999年已經上漲到每日84萬4千桶,生產率上漲了750%。所以哥國與鄰近富含石油的國家成了帝國主義的目標,如委瑞內拉、厄瓜多爾。從這三國進口的石油目前已多過於從波斯灣進口的數量。
再細看布希政府在南美的反恐之戰其實並不像摧毀塔利班一樣的打擊那些「販毒恐怖分子」,反之,他們之間存在著共生的關係。華爾街與布希政府倚賴從國際販毒交易裡轉匯的數百萬美元來作為企業收入與選舉獻金;而販毒恐怖份子每年至少有100億美金的黑錢需放入華爾街銀行或投機事業那裡幫忙洗錢。
根據美國國會隸屬的總審計局對花旗銀行所做的1998年報告中指出,花旗銀行已為墨西哥客戶秘密匯款9000萬到ㄧ億美金的未證實販毒所得,用許多「聰明的法子」來掩蓋資產的流動[22]。
石油帝國主義不只造成直接的血腥衝突,也間接造成第三世界的生態與氣候變遷的環境威脅。石油工業摧毀了哥國的雨林、部落文化與生計。哥國政府立法允許西方石油公司佔有油井四周5公里的土地。因此7百萬公頃哥國土地為石油公司所有與租用,一千萬公頃土地被授予給石油公司。共計1700萬公頃的哥國林地用來服務石油跨國公司,原居地的原住民、土地與社區卻因法律名而喪失房舍、賴以維生的社區、土地與文化,帶來貧窮、失業、破產與流離失所。
小結
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與大型石油集團將它設定為20世紀的主要能源形式之後,這場轉換萬古太陽能的過程與石油的爭奪戰爭卻是以第三世界的人民、土地與生態資源為代價,來成就所謂的「石油世紀」。
從能源觀點來看,中東之所以成為世界火藥庫,不僅是所謂「以巴」的種族衝突,關鍵在於該區域蘊藏豐富的油源,也是通向中亞、西歐、南亞石油管線的輸油要津。因此佔有或控制石油產地與運輸,也就掌握了「工業血液」,控制了工業生產主要原料與石油價格。對英美政府與幾大石油公司來說,中東成為他們爭奪石油的戰場,藉著控制中東地區來達到牽制競爭對手的效果。
這齣劇碼已經延伸了一個世紀,除英美列強之外,俄羅斯與中國也加入了爭奪的行列,或在中東地區之外另尋壟斷石油的區域;被壓迫的中東人民要求自主掌握能源的自決與行動,長期以來卻被美英帝國主義利用扶植親英美的政權將外來剝削轉化為地區性的族群矛盾或招來特務機構的分化打壓。美國與所扶植的阿富汗塔力班政權因利益擺不平,而爆發所謂911事件,也使英美長期以來不正義的中東政策所造成的苦果卻讓中東與美國兩地無辜的人民來承受。
911事件給予美國進行全球反恐之戰的藉口,美國終於得到機會可以依照各地區的不同矛盾打造不同的反恐策略,對內解決軍火工業生產過剩的矛盾;對外,將全球視為禁臠以反恐之名再次擴大其經濟、政治、軍事勢力。
[1] 請參閱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006) 時報 王道還、廖月娟譯
[2] 請參閱新型英美石油帝國主義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3]作者按:知名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導演:大衛連)所表述的阿拉伯民族英雄形象(導演:大衛連)在還原歷史真相後 其形象實在大異其趣
[4] 請參閱 美國與伊拉克-歷史的回顧 李榮武 譯.反戰行動網 2004/04/10
[5]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Sr,1870年他創立了標準石油。在之後的40年中,他把標準石油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和利潤最高的公司,同時他自己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公司被聯邦反壟斷法庭判決為有罪並且在1911年被勒令拆分。由於他的公司的規模和影響,4個後繼的標準石油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和雪佛龍石油公司)仍然位列在世界上最大的50所公司之中。請參閱 維基百科 約翰 戴維森 洛克斐勒。
[6] 請參閱 美國與伊拉克-歷史的回顧 李榮武 譯.反戰行動網 2004/04/10
[7] 請參閱<新型英美石油帝國主義>(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8] 請參閱 郭博堯 <全球石油危機的油價衝擊> 2003/1/24 國政分析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9] 請參閱< 新型英美石油帝國主義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 作者按:優尼科公司是一加州based的公司,擁有46.5%中亞瓦斯公司的股份,計劃構築一條從土庫曼越到巴基斯坦的油管,估計花費190億美金。而Karzai是南巴基斯坦地區的領袖,也是中情局的密友。
[15] Khalizad是伊朗前國王Zahir Shah之子,RAND公司顧問,也是塔利班政府與優尼科公司間的掮客。
[16] 請參閱新型英美石油帝國主義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17] 同上
[18] 請參閱 新浪雜誌 郭恆祺 <替代能源產業商機看好 比爾蓋茲下一隻金雞母?>
http://magazine.sina.com.tw/winmoney/288/2006-03-02/ba4761.shtml
[19] 請參閱 新華網 新美帝國主義:布希的反恐戰爭和以血換油 2006.6.30
[20] 美國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是一家從事油氣和化工業務的大型跨國公司,在《幸福》雜誌評選的1998年度美國500家公司中名列第255位,在最近揭曉的1999年全球24個行業331家最受讚賞的公司中名列14家化工公司的第10位。 该公司在世界各地15个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在7个国家有43家工厂进行石油化工、聚氯乙烯以及专用化学品的生产。該公司在世界各地15個國家開展油氣勘探開發和生產,在7個國家有43家工廠進行石油化工、聚氯乙烯以及專用化學品的生產。 公司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y R.Irani。公司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ay R.Irani。 1997年和1998年公司销售额分别为81.02亿美元和65.96亿美元。1997年和1998年公司銷售額分別為81.02億美元和65.96億美元。請參閱 現代化工 2000 Vol.20 No.1 P.47-50
[21] 請參閱新型英美石油帝國主義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22] 同上
0 Responses to “能源戰略.經濟霸權.帝國主義三重奏下的石油煙硝(廖漢威)”